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撰发中心 >> ★毕业论文、职称论文代写、代发表、交流中心 >> 效率与公平关系下的经济学论文
    
  双击自动滚屏  
效率与公平关系下的经济学论文

发表日期:2018年7月14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910 次

一、效率、公平的涵义及特点

1、效率的涵义及特点

效率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指单位时间内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比率,其实质是一个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它既反映了各种生产要素通过它们之间的质态组合、量态组合、空间组合和时间组合所形成的生产力系统的总体功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效率这一范畴还包含一定的社会涵义,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成员的心理、生理素质必须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社会结构日趋优化。

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社会主义效率的特征:(1)社会主义效率是局部效率与整体效率的统一。局部效率与整体效率通常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也有矛盾。有些生产、经营活动对于局部来说是富有效率的,但对整体来说,则可能无效率,甚至产生负效率。(2)社会主义的效率是短期效率与长远效率的统一。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有一个短期效率与长远效率的关系问题。处理这一关系的正确选择是,兼顾短期效率与长远效率,特别是要防止和抑制那种有害于长远效率的短期效率。(3)社会主义效率是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的统一。在社会大系统中,任何经济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有些违背社会公共准则、甚至违背法律、不利于社会肌体健康的经济活动,从纯经济的角度来看也许是富有效率的,但却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不允许的。

 

2、公平的涵义及特点

公平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公平观念;在同一社会里,对于不同的阶级也会有不同的公平观。公平是一个内涵广泛而又复杂的范畴,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道德心理等各个方面。公平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即人们的主观感受。经济公平是人们在把自己与同一群体的其他人或其他不同社会群体相比较中,对自己所付出的劳动或贡献,与所获得的报酬是否公正合理的价值判断和主观感受,它体现在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阶段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公平作为人类社会永恒的一个主题有以下特点:1、历史性分配公平与否的衡量标准并不是自古以来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存在不同的分工、不同的阶级。2、阶级性公平作为人们的价值判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的公平观。也就是说,只有阶级的公平,没有全民的公平。3、主观评价差异性公平受一定社会的历史传统、民族习俗、生活习惯、道德风尚影响,会形成一个群体、个人的独有的需求、感情。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环境中固然会有不同的公平观念,但既使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阶层甚至不同的个人对于公平的理解也是不可能相同的。4、相对性同其他事物一样,公平观具有相对的意义,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社会依次出现的五种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后一种相对于前一种都具有历史进步性,不管它从伦理道德原则看如何的野蛮和残酷。但它毕竟更好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因而显得比前一种具有更大的公平性质。

 

二、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理性分析

广义的公平主要指人们参与经济、社会活动从而获得经济收入和社会利益的机会上的均等和规则上的平等。狭义的公平指经济上的平等,即机会均等与收入均等。与效率和收入分配相联系的公平主要是指狭义的公平。效率即劳动生产率或经济资源利用率。在人类历史上,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着对立冲突的时候,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和自由竞争阶段所造成的公平与效率的背离和反差就相当典型: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在他们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另一方面,巨大的经济发展成果不是为社会全体成员所共享,而为少数人所占有。于是结果就是这样:一方面是财富的积累,一方面却是贫困的积累,资本主义借助市场经济实现了效率,但却排斥了公平,把剥削和压迫洒满人间。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公平与效率的冲突还表现在另一方面:片面追求公平而损害了效率。以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全盘否定为显著特征的我们实行了多年的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不以人们在智力、体力和投入能力上的差异及相应的效率作为收入分配的前提,而是人人均等,结果大大挫伤了那些贡献大、投入多的人的积极性,给社会资源的利用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严重影响。然而公平与效率并非总是势不两立、非此即彼,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走向统一。这种统一的基础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厉以宁教授指出:“在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措施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正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的建立,为实现公平与效率在高水平上的统一创造了良好条件。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作为前提,为实现效率目标创造了良好条件,是一种高效率的经济体制。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目标,为实现公平原则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比较清晰、系统、全面地勾勒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内容。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实现公平与效率统一目标上进行了合理分工。实现效率的目标,主要靠市场的作用来完成,而实现效率目标中可能错来的有损于公平的那些问题,则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解决。这就为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创造了良好条件,使之成为现实和可能。

 

三、客观解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在收入分配领域,德沃金认为最好的方式应该是通过“公开拍卖”进行重新分配。在保证所有的人都具备平等进入的前提下(即给所有的人相同的类似货币的贝壳),由人们各自在市场中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样分配的最终结果是,没有人宁愿选择别人的资源,即社会成员之间不再相互妒忌。人们在市场中参与“公开拍卖”,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人都获得了“按需分配”这一平等的结果。“作为大量不同的商品和服务之定价手段的市场,在任何富有吸引力的资源平等理论的阐述中都必须处在核心位置。”这样,德沃金就用他独特的方式将平等置于效率之上,使其成为市场合理性的基础。由此看来,公平的起点才能保证市场的效率。换句话说,公平即效率。近年来,西方经济学界主张公平优先论的代表人物是凯恩斯和萨缪尔森。他们不否认市场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是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存在问题的。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也将收入均等化作为公平的目标。在他看来,社会要稳定发展,必须公正分配收入,只有公正分配社会收入,才能使每个人有动力提高效率去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大的亮点,被认为是着力于收入分配改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认为,今天的中国已经具备了从“效率优先”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意愿。按照去年年均人民币汇率计算,中国人均GDP已逼近4000美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主要城市,人均水平更高。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说,改革开放初期破除分配的平均主义,一部分群众和一部分地区先富和先发展起来,这个大局是正确的,我们不能再走回头路,不能再搞贫穷的公平。国内将公平放在更优先地位考虑的学者多是从近几年我国收入分配恶化,即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依据对公平、平等概念的理解得出不同的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汤敏认为经济活动中的公平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收入的公平、一种是机会的公平,收入可以不公平的,而每个人都应当有参与竞争的权利。学者们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实现充分就业、公平竞争和加大教育投入量。也就是说,国内大部分经济学家也认为要在保证所谓的“起点公平”的基础上来提高效率,公平优先就是起点一样,机会平等,这样才更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我国现阶段,制定和执行分配原则和分配政策时要把效率摆在优先地位,在效率优先的前提,兼顾社会公平,并且尽可能地采用经济手段来实现社会公平,避免非经济手段的运用,因为任何非经济手段导致的“公平”都是有损于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0)

中国哈尔管理学院(中国哈尔国际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液晶大楼   联系电话:18305759080;QQ:375453467   联系人:濮先生
备案编号:浙ICP备090573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