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撰发中心 >> ★毕业论文、职称论文代写、代发表、交流中心 >> 探讨“中庸之道”下经济的考察衡量
    
  双击自动滚屏  
探讨“中庸之道”下经济的考察衡量

发表日期:2018年7月14日  作者: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吴忠中级人民法院:孔波涛 李慧  本页面已被访问 912 次

1.“中庸之道”是不是经济思想

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中庸之道”也有关于“絜矩之道”的表述,即“在恰当的时候就恰当的事物而言,对恰当的人,基于恰当的动机,以恰当的方式感受到情感,才可以称之为适度或最佳,这正是美德的特征。”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即道德判断依赖于人们推己及人的能力,也就是只有通过使自己的个体性跨越其边界与其他人的个体性相重叠的想象力,人们的道德判断才能成为可能。在这里感受他人情感的过程,也就是同情,是道德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秩序。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中庸加注说“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以,古今中外,关于中庸之道的宣扬,都可谓成秩序,定天下。也就是使人们怀有以同情感受他人幸福的“仁爱”和以同情对别人受难感同身受的“正义”的道德情操。有仁爱和正义道德情操的人构筑有序的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序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作为社会生活极其重要的内容,那么,说“中庸之道”为经济思想也未必言过其实。

 

2.当前社会与“中庸之道”的背离

我国当前的稳定和发展的社会形势,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但并不是说不存在问题。尤其,在金钱至上,教育、医疗高费用,物价、房价高水平等社会现实下,要求人们大怀仁爱、正义之心,来稳定社会,是有难度的。有报告称我国七成人不相信陌生人,总体信任已经跌破底线。这种信任危机的出现,无疑成了背离“中庸之道”的严酷写照。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人人专注于现实的经济利益、有形的物质财富,那么背离“中庸之道”,走上了逐利的极端也是顺理成章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跑单帮,狗苟蝇营只为钱。在一切向钱看的现实形势下,为自身利益而伤害他人的情感或财物就成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仁爱、正义根本无从谈起。从前举手之劳的事情,现在变得极其复杂,因为极有可能染上大麻烦。当善意救助反而使得自己倾家荡产的闹剧一再上演,一再刺痛民众心灵的时候,社会可能真的要永远告别同情和正义了。独生子女的增多使亲戚关系的形成越来越难,商品经济的复杂性加剧了信任的难度使朋友关系越来越少,那么可以说金钱使人越来越偏离生而为人最本质的方向。在一个冷漠互不信任的社会里,显然达成交易要增加很多交易成本,给社会效率带来很大损失。

 

3.“中庸之道”和幸福的关系

无论追名亦或逐利,无非为了追求幸福。反观现在物质财富很大丰富的人,收入大增,获得极大物质效用,但是幸福吗?商人等得百万不满足,千万不满足,财富以亿计,这么多钱,就得到幸福了吗?如果缺失了作为人主要特征的情感,可能幸福也无从谈起。即便衣食足用,同能吃饱肚子的动物又能强多少。那么幸福是什么呢?经济学在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时代被称为“家政学”,此后长期成为伦理学的一部分,直到近代前期才逐渐演变成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可以说经济学出自伦理学。两门学科都探究人类追求的最终目的——幸福。关于幸福,亚里士多德在论及自由时说它幸福“关于财富的中庸之道”,而财富则是获取幸福的必要手段,但如果太贪婪就会成为财富的奴隶,也就失去了自由,也就毫无幸福可言。反之,若能守住中庸,人就获得了自由,而自由的人,才是有了“幸福”的人。孔子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就是人将对亲人的关爱推及他人,推及万物,因而需要相应的规范以对人的行为加以约束,避免自己追求幸福的行为妨碍别人追求幸福。因此要文明,要有精神生活,要有“中庸之道”对经济欲望的限制,才会有幸福,才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在这个意义上,显然守不得中庸之道,极端追求财富的人,是与幸福背道而驰的。譬如信任危机的出现,人人自危,相互不信任之下,何来幸福可言。道德的经济含义是寻求自己的利益也尊重别人的利益,即经济中的中庸之道。正如张维迎所说,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基础,通过给别人带来幸福而使自己幸福最符合伦理。因此在市场经济构建中,法律、制度、道德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根基却在道德。

 

4.合意的道德从何而来

作为意识形态,道德是社会约定俗成人们潜意识共同接受和认可的准则与规范。它不像法律以国家立法制定强制执行,更不像制度可以由上层建筑设计并自上而下得以实施,所以道德更是无形,无法加以控制的东西。这就产生了,道德如何构建的问题。如果简单说何种行为表现出好的道德规范,加以宣扬,要求人们跟从,却缺少实质性的内容或无利害冲突,对人而言则不会产生任何激励,也就不会有什么积极效果。因此应该在可控的法律和制度层面下功夫。法律的制定和制度的设计应体现正确的道德观念,应能产生正确道德观念的激励,使人在法律的遵守和制度的服从中形成合意的道德观念。我们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符合恰当道德要求的经济思想,因此,如能在法律和制度上有所体现,且能对人们产生适当的激励,显然有益于提高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效果。孔子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以“中庸之道”为“德”,为经济活动的准则,和谐、发展、幸福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吧。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0)

中国哈尔管理学院(中国哈尔国际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液晶大楼   联系电话:18305759080;QQ:375453467   联系人:濮先生
备案编号:浙ICP备090573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