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贸易营销中心 >> ★国际贸易 >> 浅论外贸面临的挑战与策略
    
  双击自动滚屏  
浅论外贸面临的挑战与策略

发表日期:2018年6月7日  本页面已被访问 2026 次

中文摘要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入世又标志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进入了重要的历史阶段。我国对外贸易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表现在对外贸易总额方面,也表现在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构成上。我国已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外贸体制,在外贸主体、外贸经营体制、外贸法律及法规建设、外贸中介组织的发展以及国家外贸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忽视我国在对外贸易存在问题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的种种因素。

本文从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对外贸易,发展现状,策略

自改革开放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加入WTO更为国内提供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中国已俨然成为了一个贸易大国。但贸易大国不等于贸易强国,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分析现状,制定对策,显然具有重要意义。对外贸易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几级参与国际贸易,可以获得国内稀缺资源、技术、设备以及外汇资金等,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如何参与国际贸易获利并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国的对外贸易经过26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我国目前面临的现状以及发展的策略,以促使我过从一个贸易大国向一个贸易强国的转变。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对外依存度分析

外贸依存度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该指标反映了一国的开放程度,同时也反映了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程度。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贸易依存度进入了迅速上升时期从 1980 年的 15% 一路走升, 2003 年达到60.3%,从大国的贸易依存度看,只有德国高达54%,日本仅为13%,而 2004 年这一比例上升到70%,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左右,虽然外贸依存度的提高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和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的体现,但也要看到持续增长的贸易依存度会加大外贸增长的外部阻力,并危及一国经济的安全性。

首先,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动荡起伏不确定因素与日俱增。在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环境下,一国经济的波动往往会波及与其有密切贸易关系的国家。所以,中国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很可能会给国内经济带来巨大影响。

其次,中国的出口数量较大,贸易行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注意,一些国家越来越多运用反倾销、反补贴等技术性关税壁垒对中国出口进行限制,中国同贸易伙伴的摩擦趋于频繁化,特别是中国进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不利于分散贸易风险。

再次,由于中国自然禀赋相对缺乏,自然资源和技术需要大量进口,尤其部分原材料和战略物资进口依存度过高,一旦受到封锁将严重威胁到中国的经济安全。

(二)外贸增长现状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注重出口的快速发展然而却忽视了出口产品结构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和粗加工的产品出口构成了出口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的出口是一种资源出口,中国是资源禀赋相对缺乏的国家,如果出口以这种增长方式持续下去,中国的资源将不堪重负。据日本海关统计。近10年来中国出口日本的方便面筷子总计约2243亿双,为生产这些筷子而毁掉的山林面积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0%以上,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国土面积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5%而中国仅为14%

虽然中国贸易规模比较大但大量靠贴牌生产来支撑贸易规模,几乎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贸易得利比较少,中国出口总量的5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90%都是靠加工贸易来完成。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加工贸易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但如果长期形成对外依赖,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影响中国贸易发展的后劲。

(三)贸易余额和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根据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Y=C+I+G+NX由于Y- C- G是国民储蓄和公共储蓄之和,因此S-I=NX即国外净投资 = 贸易余额。

中国自1996年以来一直处于贸易顺差状态,持续的贸易顺差对一国来讲并非是绝对的好事,它虽然不会像逆差那样给经济带来明显的损失,但也显现出国内需求不足随着失衡程度加剧同样会威胁经济的稳定。

首先,引起资本外流和福利损失 持续的贸易顺差表明中国的国外净投资大于0即有大量资本外流,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廉并有相关的出口退税政策 形成了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结果我们一方面利用大量的优惠政策利用外资和鼓励出口挣取外汇;另一方面,又拿很大成本积累起来的外汇储备购买收益较低的美国国债。据中央银行公布的数据,到2006年,中国已连续10年资金净外流10年来国外净运用中国资金累计达到1.72万亿元, 但这种流动导致了中国人民的一部分福利外流1996年到2006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大于GNI(国民收入)1.11万亿元,这个差额就是国外投资在中国获得的净收益,占国民收入的 1.31%

其次,影响金融市场的运行,由于贸易顺差的存在,央行储备了大量的外汇存款为了冲销外汇占款增加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央行被迫发行大量金融票据。短期内虽然缓解了对货币供给的冲击,但对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将会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制约了今后货币的操作空间。

 

二、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 全球经济不平衡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不平衡日益成为各国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成为威胁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全球经济不平衡主要是指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巨额贸易赤字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巨额贸易盈余共存的局面。美国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并存是当前全球经济不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

面对贸易和财政的双赤字, 美国政府主要是依靠资本流入来弥补赤字,美国政府通过发行美元债券吸引了大量的国外资本流入美国, 一方面为财政赤字提供了融资, 另一方面通过资本项目的盈余来平衡贸易赤字。 但这种政策也引发了对美国依靠资本流入弥补赤字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担忧。如果美国的双赤字问题久而不决, 美国资产的投资性将受到置疑和挑战,投资者继续持有和购买美国金融产品的意愿会降低。这将冲击美国债券市场的价格和收益率, 进而影响美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同时,美国的经济不平衡问题一旦难以为继, 会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进而会影响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 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二)贸易保护盛行

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加大了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外贸发展外部环境的恶化。随着中国产品占有国际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 我国企业频繁遭遇反倾销、 反补贴、 各种保障措施以及技术、 环境、 劳工、知识产权等贸易壁垒的限制。1995 ~2005年间, WTO 成员向我国发起的反倾销、 反补贴、 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调查达到716 件,我国已连续 10 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涉案损失高达300亿 ~400亿美元。发达国家更多倾向于使用技术壁垒, 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采用反倾销等传统手段。2005年, 美国和欧盟对我国纺织品实施的特保措施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达到了高峰。 贸易摩擦的频发不仅使企业蒙受了巨额损失,而且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 不利于我国出口的可持续增长。 当然, 我国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发期, 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直接相关, 也与我国出口增势强劲,部分企业缺乏自律、 实施低价竞争、 以量取胜的粗放型经营不无联系。另外,贸易规则中一些对我不利的条款也容易引起磨擦。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总体看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很多, 但同时我们也接受了一些不利的条款, 发达国家正是要利用这些不利条款, 限制、 侵占我国的利益。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人民币升值

进入21 世纪后, 在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方针、 政策的作用下, 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而稳定的增长。近几年来GDP 增长率始终保持在 7% 8%的水平。可以说在世界经济整体低迷的

背景下,中国经济一支独秀。同时, 自2001 年以来的几年间, 我国持续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 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宏观经济形势的良好运行态势和国际收支持续大规模顺差支持了人民币汇率稳定走势,同时也带来了一

定的升值压力。

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扩大内需以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给我国对外经济交往带来了新的局面, 将给所有的参与主体都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成本上升压力与产品结构薄弱

一直以来, 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源成本是支撑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所在。而目前中国外贸发展已逐渐进入了高成本时期,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的压力在逐步上升。这两年一些地区爆发的“民工荒”预示着劳动力价格需要调整, 靠牺牲劳动者福利换取出口商品价格优势的做法需要得到纠正;与此同时, 国家加大了对“两高一资” (高污染、 高能耗、 资源型)产品出口的调整力度, 环境和资源压力成为制约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 如何在国内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下,继续保持商品的出口竞争力是决定我国未来继续保持外贸优势的关键所在。

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位于产业分工链条的低端,我国出口贸易额的55%以上来自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技术含量不高, 增值率较低, 价值链不长, 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稳定性不够。从总体看,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 整体技术层次较低, 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大, 持续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要实现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急需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 要切实推动我国出口贸易由以量取胜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

(五)宏观调控与对外贸易发展

连续十多年的贸易和资本双顺差使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不断积累,导致外汇储备过快增长。 同时, 我国长期实行的“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制度, 不适应人民币升值预期较高的新形势, 外汇储备新增规模大于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外贸不平衡所带来的流动性过剩、投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掣肘问题, 并已在经济界引发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问题, 更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系数。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策略 

(一)优化经济内部结构

将外贸发展放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内, 从优化经济内部结构入手, 调整对外贸易的格局和战略。增强我国对外贸易实力, 使之更好地为国内经济增长服务,不能就贸易论贸易,而应该将这个问题放在经济整体框架内, 统筹考虑。首先, 要逐步将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转移到内需的开发上来。在一定时间内, 外贸仍然将在中国经济增长中起重要的作用,但是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 我们还是要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内部市场。第二, 千方百计扩大居民消费, 降低国民储蓄率。当国内消费占 GDP 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之后, 国内市场就可以吸收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企业通过出口销售产品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 从而有利于国际收支趋于平衡。第三, 调整国内产业结构, 将更多的产能调整到国内居民有需求的产品上来。

(二)加快贸易结构的调整

在改善贸易盈余的同时, 加快贸易结构的调整。 短期内仅仅靠人民币升值不能降低我国贸易盈余, 反而可能会使其增加。事实上, 人民币在2005 7 21 日一次性升值2.1%后, 我国贸易盈余同比并没有减少, 反而大幅增加。因此, 通过升值来降低贸易盈余从而改善外汇储备的思路须慎重考虑。近年来,国际经济失衡也使人们逐渐从宏观角度和全球视野来考虑贸易收支问题。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知,一国对外贸易收支等于该国储蓄与投资 (包括政府投资)的差额。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总储蓄率维持在40%左右, 近五年来已接近 50%, 较高的储蓄率恰好对应了高额贸易盈余。 因此, 要降低我国贸易盈余, 需要在逐步降低国内储蓄率的同时扩大内需。然而,这要具体分析高储蓄率背后的原因。从企业角度来看, 高储蓄率反映了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以及外部融资渠道的不畅; 从居民角度来看, 高储蓄率体现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人口结构的相对年轻化以及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衡; 从政府角度来看, 高储蓄率表现了政府税收的高额增加以及支出结构的不合理。与此相应,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尤其是贸易顺差问题需要通过降低国内储蓄率来逐步改善我国贸易收支状况,这就要求不断推进银行体系的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改善我国金融体系, 从而理顺企业融资渠道; 加强文化、 教育、 卫生、 医疗、 养老体系建设以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同时理顺社会分配关系以降低地区收入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 从而扩大社会消费需求; 扩大国家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支出, 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另一方面,从全球视野来看, 美国较低的储蓄率尤其是高额财政赤字也是全球经济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中美高额贸易的状况下, 改善我国贸易收支盈余也需要考虑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

(三)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努力实现由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的转变。转变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正确处理规模、 速度与质量、 效益的关系。处理好外贸自身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企业这个层面, 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 发挥科技在企业发展和效益改善中的作用; 要积极引进技术人才, 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加大对品牌的投入,加快培育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自由品牌; 要重视销售渠道的建设, 努力将销售控制在企业自己手中。在政府层面, 要建立科学的外贸发展绩效指标考核体系, 引导地方和企业将发展外贸的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平常心看待速度和规模,以责任心对待质量和效益; 要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加强贸易政策、 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相互协调, 形成协调一致和分工合作的良性机制,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 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要完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 支持企业技术开发。从贸易方式来看, 建设贸易强国一定要处理好加工贸易的转型问题,如果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不发生变化, 那么中国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贸易强国。

(四)改善国内资源配置效率

对外经济政策宜以改善国内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对外经济政策不宜继续片面强调出口导向和吸引外资, 宜以提高国内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为此,宜逐步消除对出口和外资的优惠政策,逐步消除对进口用汇和内资的限制。要改变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和对内资的限制政策,并鼓励进口先进技术和国内短缺资源。 要利用人民币升值的机会,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 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高国内产业的竞争力。当年日本在“广场协议”之后就是利用了日元升值的机会进口大量设备, 保证了日本产业的竞争力。因此, 要鼓励国内短缺资源进口, 适当降低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关税,健全战略性资源进口机制,

建立石油和其他战略物资储备体系。

总之,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应结合实际,正确面对眼前的挑战,并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优化经济内部结构,完善进出口贸易结构,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改善国内资源配置效率等具体政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结构战略性调整,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我国在进出口贸易中更具有竞争力,从而对全国经济发展产生更有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肖 凯.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研究[M].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2004

[2]张太原,李俊峰.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挑战和对策[M].湖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2006

[3]郭冠男.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研究[M].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2007

[4]毛志文.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剖析[M].广西大学商学院,2005

[5]杨立新.国际金融[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10

[6]纪红.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应对机制[J]. 社会科学辑刊, 2006年第 6

[7]梁一雷.繁荣与忧患并存 机遇与挑战同在[J]. 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1

[8]辛承越.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商务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李嘉. 试论国际贸易及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的措施[J].财经界 2 0 0 8 年第1期(下)

[10]刘国光,王洛林,李京文.200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1]李忆.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原则[M].华中师范大学,2003

[12]刘纯安.中国对外贸易策略的选择[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10卷第3

[13]王方,全伟. 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企业的策略[M]. 华东师范大学,2004

[14]姜荣国.试论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M].石化管理干部学院,2008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

[16] 席桂萍,王有松. 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经济学分析[J].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月第17卷第3:51~53.

[17]许统生.开放中的贸易保护准则与实证分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8]尹翔硕.加入WTO后的中国对外贸易战略[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9]福建省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stats-fj.gov.cn/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用 户 名: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0)

中国哈尔管理学院(中国哈尔国际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进入管理 |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液晶大楼   联系电话:18305759080;QQ:375453467   联系人:濮先生
备案编号:浙ICP备09057314号